
西安作為西北地區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樞紐,在精密模具電鑄加工領域依托雄厚的裝備制造基礎和產學研協同優勢,構建了以微米級復刻精度、智能化控制為特色的技術體系。該工藝基于金屬電解沉積原理,以導電原模為陰極,在電解液中通過直流電作用使金屬離子(主要為鎳、銅及其合金)在陰極表面還原沉積,最終剝離獲得精密金屬模具。以下為西安地區精密模具電鑄加工的完整流程與技術亮點:
一、技術原理與區域特色
電鑄加工本質是金屬電化學沉積技術的深度應用,其核心在于通過精確控制離子還原過程實現復雜結構的微米級復制(精度可達±2μm)。西安地區基于軍工與航空航天產業需求,重點發展了高硬度復合電鑄(如鎳鎢合金層與純鎳層交替沉積)和微孔防堵塞技術,滿足極端工況模具需求。本地廠家普遍遵循GB/T 45376—2025《鎳和銅電鑄工藝規范》,并開發了多陽極矩陣控制系統,將電解液離子濃度波動抑制在±0.3g/L以內,顯著提升沉積均勻性。
二、核心加工流程
1. 精密母模制備
材料與成型:采用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公差≤0.005mm)制造金屬母模,或通過LIGA技術(光刻+電鍍)制作微結構母模,復雜曲面選用光固化3D打印樹脂原型。
導電化處理:非金屬母模經磁控濺射形成0.5–2μm均勻導電層(電阻率≤10??Ω·cm),確保電流分布均勻性,避免針孔缺陷。
2. 電解沉積工藝
電解液體系:以氨基磺酸鎳基溶液為主(Ni2?濃度80–120g/L),添加有機應力消除劑,溫度控制于50±1℃、pH值維持在3.5–4.5。
先進沉積技術:
脈沖反向電流:消除深槽位濃差極化,使孔深寬比提升至12:1,壁厚均勻性誤差≤±1.8μm。
超聲輔助(40kHz):提高鍍層致密度25%,顯微硬度達HV600–650,減少微觀裂紋。
梯度復合沉積:交替沉積高硬度鎳鎢合金層(HV650)與韌性純鎳層,模具抗疲勞壽命提升20%以上。
3. 后處理關鍵技術
無損脫模:采用熱膨脹系數差異法(ΔT=100–150℃)或精密機械剝離裝置,確保≥0.1mm薄壁結構零變形分離。
表面強化:
電解拋光使表面粗糙度降至Ra 0.05–0.1μm,摩擦系數降低35%。
磁控濺射鍍覆類金剛石碳膜(DLC),顯微硬度≥HV2800,滿足高強度注塑需求。
三、區域技術突破
微孔陣列控制技術
結合激光誘導沉積與反向脈沖防堵工藝,實現孔徑≥40μm、孔距公差≤±2μm的密集微孔模具,應用于航空航天燃油噴嘴制造。
智能化過程監控
集成X射線測厚儀(精度±0.8μm)與AI視覺系統(檢測速度250片/分鐘),實時修正沉積參數并識別表面缺陷。
綠色制造體系
推廣無氰電鑄工藝及金屬離子回收技術,廢液重金屬含量符合國標GB 21900-2008,金屬回收率≥99.5%。
四、典型應用領域
航空航天:渦輪葉片精鑄模具(型面精度≤3μm)、發動機燃油噴射組件。
醫療器械:可降解血管支架成型模(支撐結構線寬≤30μm)、微創手術器械部件。
光學器件:紅外透鏡非球面模具(面形誤差≤0.3μm)、激光準直器微結構。
五、未來發展方向
極端工況材料開發:研制鎳基陶瓷復合鍍層,提升模具在≥750℃高溫環境下的服役性能。
數字孿生整合:建立電鑄多物理場耦合模型,實現虛擬工藝仿真與參數自主優化。
超精密表面工程:開發原子層沉積(ALD)技術,目標將表面粗糙度降至Ra 0.01μm。
西安精密模具電鑄加工業深度融合了材料電化學、精密機械與智能控制技術,憑借微結構復刻精度高、復合鍍層性能優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航空航天、高端醫療等領域的關鍵支撐。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前沿成果,西安正推動電鑄技術向超精密化、多功能集成方向突破,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提供不可替代的技術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