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鑄霧化片加工是一種結合精密電鑄技術制造微孔霧化金屬薄片的工藝,其核心流程可歸納如下:
一、電鑄霧化片加工流程
模具制備
使用光刻技術在基板上制作微孔圖案(孔徑3-20μm)作為原模。對于復雜結構,可能采用紫外激光制孔技術實現高精度開孔。模具需通過磁控濺射沉積導電層(如金層),以便后續電鑄剝離。
電鑄沉積
將導電模具作為陰極,浸入鎳、銅或鎳鈷合金的金屬鹽電解液中,通過直流電或脈沖電流控制金屬離子在模具表面沉積,形成均勻的金屬層(厚度通常50-200μm)。關鍵技術包括梯度電鑄和反向脈沖電鑄,以避免微孔堵塞并提升均勻性。
脫模與后處理
沉積完成后剝離金屬片,清洗去除殘留物,并進行真空熱處理以消除內應力。部分霧化片需涂覆疏水或防腐蝕涂層,優化霧化性能。
質量檢測
采用智能檢測系統(如300片/分鐘全檢設備)驗證孔徑分布、厚度公差及力學性能,確保霧化片的高頻振動穩定性和使用壽命≥5年。
二、電鑄霧化片加工廠核心能力
專業電鑄霧化片加工廠需具備以下條件:
精密模具開發能力:如光刻、激光制孔等設備,支持微米級結構復制。
電鑄工藝優化:掌握脈沖電鑄、多陽極陣列控制等技術,解決鍍層厚度不均問題。
全流程品控:配備智能檢測系統和表面處理設備,確保成品符合醫療、電子煙等高要求領域標準。
跨材料加工經驗:支持鎳基合金、銅及特殊涂層的復合工藝,適應不同霧化場景需求。
三、技術難點與發展趨勢
當前電鑄霧化片加工需突破鍍層內應力控制、微孔堵塞預防等技術瓶頸。未來趨勢包括:集成MEMS傳感器實現霧化狀態實時監測、開發無氰環保工藝提升金屬回收率至99.9%以上。
綜上,電鑄霧化片加工通過精密電鑄技術實現微米級結構的穩定復刻,加工廠需在設備、工藝及檢測環節持續創新,以滿足高精度、高可靠性需求。
